巴黎2019年6月26日 /美通社/ -- 采用這種將全國文化資源集中于首都的政策是個危險的做法;會將自身暴露于實力更強的參與者。法國藝術家、畫廊和拍賣行發(fā)現,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在國際舞臺上,都愈發(fā)難以擺脫強大的盎格魯-撒克遜(Anglo-Saxon)對手的陰影。
對于此文,雅派 藝術道(Artprice) 的創(chuàng)始人CEO thierry Ehrmann表示:“任何人都不會對此感到意外:在文化方面,巴黎一直享受著優(yōu)越的制度。但這種不平衡已變得太大、太明顯了。無論是對巴黎的藝術家,還是對藝術市場而言,法國首都已不再是一座寶山。”
1964年,蘇富比收購了當時美國的大型拍賣行,即紐約的帕克勃內(Parke-Bernet)。該公司最初向法國拍賣行出價,但他們卻拒絕了。正如我之前曾向九位文化部長斷言和解釋的一樣,法國的“帕克勃內綜合征”仍未痊愈。每一次他們都處于顫栗之中。
全球藝術市場的4%
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,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巴黎仍然是法國拍賣市場集中地,占據了法國總成交額的90%。但半個世紀前,法國是全球市場的中心。2018年,法國僅占全球藝術品拍賣成交額的4%。
但即便是這樣一個大大縮水的市場,法國也難以為繼。市場以盎格魯-撒克遜拍賣行為主導,蘇富比和佳士得占據了2018年法國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的51%(3.535億美元)……而這僅僅是他們一小部分的全球藝術品業(yè)務。對于佳士得和蘇富比而言,巴黎拍賣行僅占其全球總銷售額的4%,幾乎已成為了次要拍賣行。紐約市場成交額是巴黎的15倍,倫敦是巴黎的6倍,甚至香港的成交額也是法國首都的近3倍。
與此同時,全球成交額排名第三的富藝斯拍賣行(Phillips)甚至干脆決定不在巴黎舉辦拍賣會……
法國脫歐
法國吸引了藝術市場上的英國和美國主要參與者,但卻難以留住本國的藝術家,因為他們更喜歡去其他地方居住生活。6月7日,《紐約時報》在題為《洛爾·普魯沃(Laure Prouvost )代表了法國,但是她并不覺得自己很法國》一文中,將讀者目光轉至 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的奇特之處。確實如此……這位現年41歲的藝術家出生于法國,在比利時安特衛(wèi)普工作。2013 年,摘得了英國最負盛名的藝術獎項之一,特納獎。
在接受法國商報《回聲報》(Les Echos)的采訪時,畫廊老板Daniel Templon解釋道:“在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(FIAC) 上,有十六個超大的展位,但法國畫廊僅占據其一。業(yè)內權威的當代藝術博覽會把我們視為次級,同理,我們的藝術家也是如此 [...]。如果新秀藝術家想要獲得成功并進一步提升價格階梯,他們就必須搬到國外,比如德國、比利時、洛杉磯或紐約。”
Daniel Templon無可非議地指責了法國博物館的問題:“法國博物館館長認為,展出外國藝術家的作品會更好,并表示他們如果使用法國藝術家,那么參觀者數量就會減少。[...]在出口我們的藝術家之前,我們至少應該在法國為他們創(chuàng)造一個良好的國內市場。[...]”
這位巴黎畫廊擁有者總結道:“如果沒有體制機構來的陪伴與支持我們,那么將不會有能力強大的畫廊留在法國。”
邁向另一種不同文化政策
巴黎擁有法國乃至全球一流的文化體制機構。從原始藝術到當代藝術,從古代到中世紀……巴黎應有盡有。
盧浮宮作為整個體系的象征,是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。但是,正如《快報》文章所述,它獲得了巨額融資:“上世紀八十年代,弗朗索瓦·密特朗 (Francois Mitterrand)決定修繕盧浮宮,開展了許多必要的工作,包括擴建、修復和建造著名的金字塔。國家為此承擔了全部費用,這看似合乎邏輯。然而,在2012年,法國政府在朗斯為這座博物館的分館揭幕時,國家對其資金的撥款僅為 1%。”
從地理區(qū)域分布來看,法國的文化政策就像一個實驗室;這些省份被用作試驗場,年輕的管理者和博物館館長被派到這里來證明自己。例如,今年里昂雙年展的組織工作被委托給了東京宮的年輕策展團隊,而剛剛結束館長任期的Jean de Loisy退出了……投身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管理工作,并主持了一檔以法國文化為主題的優(yōu)秀廣播節(jié)目《藝術是種物質風格》(L’Art est la matiere)。
Artprice 最近根據谷歌評論發(fā)布了法國當代藝術博物館排行榜,這證實了巴黎博物館相較于法國其他地區(qū)博物館的非凡成功。
版權所有 ©2019 thierry Ehrmann – www.artpric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