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b newsletter

共享經濟時代,自媒體應該這樣玩

共享經濟時代,自媒體應該這樣玩

前幾天在2015MIIC上,聽到許知遠說了一句話:這是一個從來沒有過的,大家都急于表達的時代。

這的確是一個大家都想表達的年代,隨著社交平臺的快速崛起,民眾了解信息的速度太快,使得表達的欲望和訴求也變得空前強烈,而普通媒體又滿足不了這部分需求。那怎么辦呢?——這時候自媒體出現了。從早期的博客到中期的人人、微博再到后期的微信,自媒體進化和發(fā)展的過程中,通過這些平臺,一小群人的言論影響力快速提升,有的成了社交平臺的明星,有的成了有無數擁躉的意見領袖,這些人就形成了自媒體的主力軍。

在一個互聯網相對發(fā)達,公民話語權又相對落后的社會,自媒體更容易被孕育。自媒體其實是特定社會和特定時代形成的產物,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它的生命力和生命周期。

1、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是在增強還是減弱?

社交媒體指的是具有媒體性質的社交平臺,代表就是微博和微信,這是自媒體最倚賴的地方。貼吧、豆瓣這樣的平臺雖然有一定的影響力,尤其是貼吧,大多數網絡熱詞都是從里面流出的,但是嚴格意義來說它們是興趣社區(qū),不能算媒體,其他垂直社交平臺就更是按下不表了。

我們知道,過去幾年是微博的黃金期,很多意見領袖和網紅在上面享受到了紅利。由于筆者的工作關系,接觸過很多做微博營銷的小公司,大部分從業(yè)者都抱怨現在微博的傳播效果和廣告收入明顯不如以前了。在筆者看來,一款非入口級的產品一旦出現信息過載(過量的無用或商業(yè)信息),就意味著已經步入老年期。入口級的產品出現信息過載,在幾年內只要入口不變,也不會給自己本身帶來太多影響。

就比如百度,搜索中會出現大量的推廣信息,但它依然是你上網頁的入口。微信也是這個問題,但它是移動端的入口,所以哪怕有大量的代購和微商、心靈雞湯充斥著你的朋友圈,你依然離不開它。微博就不行,因為不是入口,所以這是沒法避免的衰老。

微信雖然是入口,但它的入口優(yōu)勢主要是來源于IM,而非大號和朋友圈。打開你的訂閱號,看看里面是不是一堆紅色的小角標(處女座除外)?信息過載是社交媒體逃不掉的輪回,怎么樣達到信息和流量的平衡,是社交媒體一直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。

在信息過載的前提下,社交媒體目前的影響力和以前不一樣了,現在的傳播效力依然很強,但是影響效力在減弱。換句話說,現在大號發(fā)出一篇文章,依然會有很多人轉發(fā)和閱讀,但是這篇文章對閱讀者的影響力降低了,因為他的APP里每天都被這樣的大量的同質的文章充斥著。

所以,筆者認為,依附于社交媒體的自媒體已經過了紅利期,開始從高點下落。

2、UGC媒體

自媒體除了能在社交平臺發(fā)光發(fā)熱以外,還有兩大類平臺:垂直類UGC媒體和自媒體平臺,前者如鈦媒體、虎嗅等,后者如頭條號、百家、大家。

其實稱它們是半UGC平臺更合適,因為上面所要發(fā)布的內容均會有專人審核,把關質量。另外一方面,UGC媒體也會有自己的記者、編輯去采編發(fā)布新聞,保鮮自己新聞媒體的一面。

基于以上特點,UGC媒體不會存在信息過載的問題,因為每天的信息更新基本都是定時定量的。但是,這類媒體會存在“質量隱患”,有以下兩個原因:1、 長期活躍投稿的自媒體從業(yè)者們,往往不是行業(yè)專家,而是專業(yè)寫手,從其文章覆蓋的行業(yè)廣度就可以看出來,誰能又精通金融又精通教育又精通社交又精通O2O?2、由于供稿人數量有限和專業(yè)水平不足,往往很難在長時間內保持高質量內容的更新,于是很多有觀點沒邏輯的文章就會見縫插針。

自媒體和UGC媒體平臺其實一直存在著內在的結構矛盾:自媒體希望通過媒體平臺來提高自己的讀者數量,擴大自己的影響力,所以他要不停地寫,不管寫的專不專業(yè);媒體平臺希望借助自媒體提供的內容來提高自己平臺的流量,所以他要不間斷的發(fā),盡管有時候質量沒法把關得太嚴。因為沒有提供足夠的獎勵和引導,很多具備專業(yè)知識的從業(yè)者并不會主動來媒體平臺上發(fā)表觀點,但是UGC媒體每天又得更新啊,那怎么辦?還是讓每天都給我投稿的自媒體來高談闊論吧!大多數UGC媒體平臺的主旨都是要提供高質量的內容給讀者,但是真正的干貨總是隱藏在民間,這就是結構矛盾。

目前太多自媒體從業(yè)者既缺乏傳統(tǒng)媒體的專業(yè)訓練,又沒有垂直行業(yè)的縱深知識。在知識和技能變得越來越精細化的今天,萬金油式的分享和傳播對于一個垂直媒體的發(fā)展而言是有損的。在信息爆炸的年代,人們每天都會面對一堆雜亂的信息,所以自然會挑選最精益的內容來閱讀,不能長期提供高質量內容的平臺一定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。

另一方面,很多人認為自媒體的繁盛是去中心化的勝利,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。因為人群和階層總是存在并且離散的,所以中心永遠會存在,自媒體無非就是讓中心化變得泛中心化而已。

那么,究竟自媒體要往什么方向發(fā)展,才能擁抱未來?

3、共享媒體時代的構建

讀者們請考慮這個問題:最近支付寶開始試水即時通訊了,你們是愿意聽微信的產品經理來聊一聊即時通訊APP的發(fā)展動向,還是愿意聽既能談互聯網醫(yī)療又能談虛擬現實又能談金融最后還能談農村電商的自媒體人,來聊一聊即時通訊APP的發(fā)展動向?

如果你跟筆者一樣選前者,那么本文要表達的主旨就昭然若揭了。首先我們應該感謝Airbnb和Uber把一個共享的時代帶給我們,房間和汽車可以共享,思維和觀點同樣可以共享。Quora和知乎是共享知識的先鋒,但是他們作為典型的社區(qū)形態(tài),并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媒體。

目前的UGC媒體雖然是用戶(作者)來主導內容,但這并不是分享,什么是真正的分享機制:每個領域的咨詢和內容都由本領域內的專業(yè)人士來提供,并且提供內容的用戶還能獲利,另外他們還都只是利用業(yè)余的時間和精力。

以前問別人是做什么工作的,一般會回答:我搞互聯網的;而現在的答案往往是:我搞社交的、我搞互聯網醫(yī)療的、我搞在線教育的。隨著互聯網和傳統(tǒng)行業(yè)的交縱以及每個垂直行業(yè)的知識沉淀、從業(yè)者數量的翻倍增加,共享的基礎條件——“供給方數量”已經不是問題,如果共享的機制和引導也能跟上,那么將是一次徹底的自媒體革命。

我們可以暢想這種共享媒體的形態(tài):20%的一手新聞資訊還是由平臺的專業(yè)編輯來完成,而80%的觀點和分析性內容全部由行業(yè)從業(yè)者來分享提供,不再有專門的自媒體作者,提供內容的分享著們將通過一套獎賞機制獲得回報(百家、頭條的廣告分成模式,微信的讀者打賞模式等等),因為有足夠數量足夠專業(yè)的內容提供源,所以媒體平臺不用擔心內容的質量問題,并且還可以審核每個作者的行業(yè)背景,杜絕萬金油作者。

那么,最后一個問題來了:有哪家媒體開始這么玩了?

作者:肖健

來源:鈦媒體

原創(chuàng)文章,作者:Stella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bcouya.cn/blog/archives/16921

China-PRNewsire-300-300